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關於投票,你瞭解所有的參選人嗎?

記得我唸小學的時候,有一天老師告訴我們「投票要選擇自己心目中覺得優秀的對象,而不是選自己的家人朋友」。我當下把這奉為真理,回家告訴爸媽「如果你們去選總統,我不一定會投給你們」,他們笑了笑。

在台灣許多的小學、國中每年都會舉辦一個活動,有的叫優良學生選舉、有的叫學生自治市長(當時很困惑究竟哪來的市呀?)選舉,名稱不同但本質都差不多,就是讓各班推舉一位「好學生」出來,然後再由全校學生從這些好學生裡投票選出一位好學生王,目的是讓我們熟悉民主的選舉。選出來的好學生王其實除了上台獲得榮譽光環其他什麼事兒也不用做,說是自治市長也不像真的市長那樣要為學生服務(嗯~自然也是不能期待一個普通的小學生國中生能做出什麼政績啦)。當時老師告訴我們:「一定要支持自己班上的好學生」。

咦?咦咦?這不對吧!說好的「投票要支持自己心目中覺得優秀的對象」呢?我不是覺得自己班上的好學生不優秀,但我真的不知道他到底哪裡比別班的好學生優秀了啊!別班的好學生我全都不認識怎麼辦?儘管學校找了一天的朝會讓全校的好學生上台自我介紹,但只憑短短幾句自我膨脹的發言就要我判斷出最優秀的那一位會不會比預測下個月的天氣還困難啊!

拿到投票單的我看著琳琅滿目的好學生照片久久不能下手,也沒人告訴我還能有「廢票」這選擇,最後究竟投給了誰,我也不記得了;記得的只有在年幼的我心中延續了好幾天的罪惡感,因為我把票投給了一個根本不知道優不優秀的人。上了國中學校依然舉辦這個活動,由於規定必須攜帶學生證才能投票,我便決定當天不帶學生證去學校,結果被老師罵了,理由是沒有以行動支持自己班上推舉出來的好學生。我想不出這種藉好學生之名行拼人緣之實的活動到底有何意義?直到現在我明白了,原來就是要從小灌輸我們「把票投給自己知道的那一個」的觀念。

最近選舉將至,本來電視新聞網路整天播報連與柯的消息,偶爾播播馮吧,我也以為就這三人參選了。直到十月初我一時興起GOOGLE了「台北市長選舉」這幾個字,才發現……天啊!我們有七位參選人啊!為什麼在這之前完全沒有他們的消息?是我孤陋寡聞嗎?我想不是,因為我身邊大部份的人也對他們一問三不知,頂多就是知道「有七個」,連、柯、馮以外的名字卻說不出來。

這些大家說不出名字的參選人,李宏信、陳永昌、陳汝斌、趙衍慶,每一位都拿出了兩百萬元以參加競選,擁有熱情和決心,也深知錢很有可能拿不回來,卻總是被人無視,甚至被說是「來亂的」。許多人可能到了要投票的時候才發現「喔?原來有七個耶!」,然後把蓋好章的票投入箱中,繼續當那幾位自己從來就不知道的參選人不存在。這些參選人或許沒有背景、沒有權勢、沒有名氣,但並不代表他們沒辦法成為一位優秀的市長,說不定當中有人擁有卓越的理念,卻被大家所忽略。

如果你支持的對象剛好很熱門,那自然沒有問題,投給他乃天經地義;但在投票之前瞭解所有參選人的政見與想法不是應該的嗎?其他參選人有什麼地方不如你支持的那一位,你說得出來嗎?如果說不出來,為什麼你不投給其他人?只支持自己知道的,那跟北韓人民只相信金正日金正恩最強最棒又有什麼不同?喔!對不起,北韓人民是因為被限制了知的權力,他們的世界只剩下金式家族了。但我們呢?

有人說投票給「贏面大」的人才實際,其他沒有知名度的人不理會也不會怎麼樣。我含淚同意,但過於現實,我不喜歡。身為一個平凡的市井小民,我還是希望看到無名的參選人也能獲得應有的關注。